热门关键字:  听力密码  听力密码  新概念美语  单词密码  巧用听写练听力
图书信息

财政与金融(第二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作 者】主编 张国兴 张振江 【I S B N 】978-7-5226-1344-4 【责任编辑】赵佳琦 【适用读者群】本专通用 【出版时间】2023-05-09 【开 本】16开 【装帧信息】平装(光膜) 【版 次】第2版第1次印刷 【页 数】352 【千字数】563 【印 张】22 【定 价】56 【丛 书】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备注信息】
图书详情

    本书系统介绍了我国当前财政金融改革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吸收和借鉴了西方财政金融的理论,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阐述与训练,对一些当前的财政金融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兼顾了各层次读者的学习需要。

    本书共21章,主要介绍了财政导论、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财政收入、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国际税收、公债、政府与国有企业间的财政关系、政府预算、政府间财政关系、金融总论、金融机构体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业务、金融市场、国际金融、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互联网金融与财税。

    本书具有体系新、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既可作为经济类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及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也可供广大财政、税务、金融工作人员学习参考使用,还可供想学习财政金融基本知识的广大读者阅读。

    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阐述与训练。

    探讨热点难点问题,兼顾了各层次读者的学习需要。

    体系新、可操作性强。

    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金融工作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正处于财政、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为了满足广大财税金融干部及大专院校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们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借鉴国内外最新的财政金融科研成果,编写了《财政与金融》一书。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当前财政金融改革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吸收和借鉴了西方财政金融的理论,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阐述与训练,对一些当前的财政金融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兼顾了各层次读者的学习需要。

    本书具有体系新、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既可作为经济类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及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也可供广大财政、税务、金融工作人员学习参考使用,还可供想学习财政金融基本知识的广大读者阅读。希望大家结合我国财政与金融领域的改革实践来学习,只有及时关注和了解财政金融改革发展的动向,学会用已学知识去分析所看到的财政金融现象,才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共21章,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张国兴教授、平顶山学院张振江教授担任主编,负责拟纲、修改和总纂;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张丽华、王希胜、陈卓、孙伟若共同编写。具体分工如下:张国兴编写第1、2、8、10、11、13、14、15、16章,张振江编写第17、18章,张丽华编写第9、12、21章,王希胜编写第5、6章,陈卓编写第3、4、7章,孙伟若编写第19、20章。为充实教材内容,本书借鉴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方法、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等,在此不一一注明出处,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在撰写本书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的所有人。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反映我国财政金融实践的最新进展。但鉴于编者水平所限,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同行和广大读者予以指正,以便修改。

    编 者

    2022年6月

    前言

    第1章 财政导论 1
    1.1 财政概述 1
    1.1.1 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 1
    1.1.2 财政的含义 1
    1.1.3 财政的起源与发展 3
    1.1.4 财政属性 5
    1.2 公共财政理论 6
    1.2.1 社会公共需要 6
    1.2.2 公共物品 7
    1.2.3 市场失灵 7
    1.2.4 财政的必要性 8
    1.2.5 公共财政 9
    1.2.6 公共财政论的基本观点 10
    1.3 财政的职能 12
    1.3.1 财政职能的一般表述 12
    1.3.2 资源配置职能 12
    1.3.3 公平分配职能 13
    1.3.4 经济稳定和增长职能 14
    第2章 财政支出 16
    2.1 财政支出的分类 16
    2.1.1 财政支出的含义 16
    2.1.2 财政支出的分类及其内容 16
    2.2 财政支出的原则 18
    2.2.1 量入为出、收支结合原则 18
    2.2.2 统筹兼顾、优化支出结构原则 19
    2.2.3 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原则 20
    2.3 财政支出的规模 21
    2.3.1 财政支出规模及其衡量指标 21
    2.3.2 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22
    2.3.3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理论 23
    2.3.4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26
    2.4 财政支出效益 28
    2.4.1 财政支出效益概念 28
    2.4.2 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 29
    2.4.3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29
    第3章 购买性支出 34
    3.1 购买性支出概述 34
    3.1.1 购买性支出的性质 34
    3.1.2 购买性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4
    3.2 财政投资性支出 35
    3.2.1 财政投资性支出概述 35
    3.2.2 基础产业的财政投资 37
    3.2.3 财政支农投资 44
    3.2.4 保障性住房财政支出 48
    3.3 社会消费性支出 50
    3.3.1 社会消费性支出概述 50
    3.3.2 行政管理支出 50
    3.3.3 国防支出 51
    3.3.4 教育支出 53
    3.3.5 科学技术支出 55
    3.3.6 其他支出 57
    第4章 转移性支出 58
    4.1 财政补贴 58
    4.1.1 财政补贴的含义及特征 58
    4.1.2 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58
    4.1.3 财政补贴的主要内容 59
    4.1.4 我国的财政补贴概况 60
    4.2 社会保障支出 64
    4.2.1 社会保障的功能与政府责任 64
    4.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65
    4.2.3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主要
    模式 66
    4.2.4 社会保障的内容 66
    4.2.5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分析 71
    4.3 税式支出 73
    4.3.1 税式支出的概念 73
    4.3.2 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 73
    4.3.3 税式支出的经济效应 75
    第5章 财政收入 76
    5.1 财政收入的概述 76
    5.1.1 财政收入的意义 76
    5.1.2 财政收入的形式 76
    5.1.3 财政收入的分类 77
    5.1.4 财政收入的原则 77
    5.2 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 78
    5.2.1 财政收入的社会产品价值构成 78
    5.2.2 财政收入的产业构成 79
    5.2.3 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 80
    5.2.4 财政收入的地区构成 80
    5.3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81
    5.3.1 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 81
    5.3.2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81
    第6章 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 84
    6.1 税收原理 84
    6.1.1 税收的概念及术语 84
    6.1.2 税收的分类 87
    6.1.3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88
    6.1.4 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90
    6.2 税收制度 91
    6.2.1 税收制度的组成和发展 91
    6.2.2 商品(货物)和劳务税类 93
    6.2.3 所得税类 100
    6.2.4 财产和行为税类 105
    6.2.5 资源税和环境保护税类 109
    6.2.6 特定目的税类 115
    第7章 国际税收 120
    7.1 国际税收概述 120
    7.1.1 国际税收的含义 120
    7.1.2 国际税收的本质 120
    7.1.3 国际税收与相关税收范畴的关系 121
    7.1.4 国际税收问题的产生 121
    7.2 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 122
    7.2.1 国际重复征税的含义 122
    7.2.2 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一般方式 123
    7.2.3 避免重复征税的基本方法 124
    7.3 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125
    7.3.1 国际避税的概念 125
    7.3.2 国际避税的成因 125
    7.3.3 国际避税的主要手段 126
    7.3.4 国际避税的危害 127
    7.3.5 反国际避税的措施 127
    7.4 国际税收协定 128
    7.4.1 国际税收协定及其分类 128
    7.4.2 国际税收协定的作用 129
    7.4.3 国际税收协定的基本内容 129
    7.4.4 国际税收协定的签订 130
    第8章 公债 132
    8.1 公债概述 132
    8.1.1 公债及其由来 132
    8.1.2 公债的分类 134
    8.1.3 公债的功能 136
    8.1.4 公债的负担 137
    8.2 公债制度 138
    8.2.1 公债的发行 138
    8.2.2 公债的偿还 142
    8.2.3 我国公债制度的发展历程 143
    8.3 公债的经济效应 144
    8.3.1 公债无害论与公债有害论的争论 144
    8.3.2 李嘉图等价定理 145
    8.3.3 公债的经济效应分析 146
    第9章 政府与国有企业间的财政关系 148
    9.1 政府投资概述 148
    9.1.1 政府投资的概念 148
    9.1.2 政府投资的原则 148
    9.1.3 政府投资的职能 148
    9.1.4 政府投资的范围 149
    9.2 国有资产管理 150
    9.2.1 国有资产的概念 150
    9.2.2 国有资产分类 150
    9.2.3 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 151
    9.2.4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 152
    9.3 国有企业分配制度 153
    9.3.1 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的含义 153
    9.3.2 国有资产收益的概念 153
    9.3.3 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 153
    第10章 政府预算 156
    10.1 政府预算概述 156
    10.1.1 政府预算的含义 156
    10.1.2 政府预算的分类 157
    10.1.3 政府预算的体系 158
    10.1.4 政府预算的原则 159
    10.2 国家预算法 160
    10.2.1 国家预算法的含义 160
    10.2.2 国家预算法的指导思想 161
    10.2.3 国家预算法的内容 161
    10.2.4 我国《预算法》的修改 164
    10.3 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 165
    10.3.1 政府预算的编制 165
    10.3.2 政府预算的审查和批准 166
    10.3.3 政府预算的执行 167
    10.3.4 政府决算 169
    第11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170
    11.1 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170
    11.1.1 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及构成 170
    11.1.2 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及意义 170
    11.1.3 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171
    11.1.4 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172
    11.1.5 财政分权的优势与不足 175
    11.2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 176
    11.2.1 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实质 176
    11.2.2 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 177
    11.2.3 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 178
    11.2.4 预算管理体制类型的制约因素 180
    11.2.5 预算管理体制的收支划分形式 180
    11.3 我国分税制 183
    11.3.1 分税制的理论基础 183
    11.3.2 我国分税制的指导思想 185
    11.3.3 我国实行分税分级财政管理
    体制的根本原因 185
    11.3.4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86
    11.3.5 分税制的运行分析 187
    11.3.6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思路 187
    第12章 金融总论 189
    12.1 概述 189
    12.1.1 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189
    12.1.2 货币流通 190
    12.2 货币制度 196
    12.2.1 货币的起源 196
    12.2.2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99
    12.2.3 货币制度的构成 201
    12.2.4 人民币制度 203
    12.3 信用 204
    12.3.1 信用的基本问题 204
    12.3.2 现代信用的形式 206
    12.4 利息与利息率 208
    12.4.1 利息 208
    12.4.2 利息率 208
    12.4.3 利息率的决定 209
    第13章 金融机构体系 211
    13.1 金融体系的概述 211
    13.1.1 金融体系的构成 211
    13.1.2 西方国家金融体系的构成 212
    13.2 我国的金融体系 214
    13.2.1 中国人民银行 215
    13.2.2 政策性银行 216
    13.2.3 商业银行 217
    13.2.4 非银行金融机构 219
    13.2.5 保险公司及外资金融机构 221
    13.2.6 网络银行 221
    第14章 中央银行 223
    14.1 概述 223
    14.1.1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 223
    14.1.2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224
    14.2 中央银行的监管 226
    14.2.1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
    清算制度 226
    14.2.2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
    创造过程 227
    14.2.3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229
    第15章 商业银行业务 231
    15.1 商业银行的概述 231
    15.1.1 商业银行的类型 231
    15.1.2 商业银行的组织 233
    15.1.3 中国商业银行的类型与组织 235
    15.2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235
    15.2.1 负债业务 235
    15.2.2 其他负债业务 237
    15.3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237
    15.3.1 资产业务 237
    15.3.2 我国的银行贷款 239
    15.3.3 证券投资 240
    15.3.4 租赁业务 240
    15.4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240
    15.4.1 中间业务 240
    15.4.2 表外业务 243
    15.5 金融创新 245
    15.5.1 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245
    15.5.2 金融创新的种类 245
    15.6 经营原则与管理 246
    15.6.1 经营原则 246
    15.6.2 商业银行的管理 247
    第16章 金融市场 250
    16.1 概述 250
    16.1.1 金融市场的构成 250
    16.1.2 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 250
    16.1.3 金融市场的类型 251
    16.2 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工具 252
    16.2.1 金融工具 252
    16.2.2 金融衍生工具 256
    16.3 证券市场 259
    16.3.1 初级市场与二级市场 259
    16.3.2 新证券的发行 260
    16.3.3 证券交易所和店头交易 260
    16.3.4 证券交易方式 261
    16.3.5 证券的价格 262
    16.4 黄金市场 263
    16.4.1 黄金市场的历史发展 263
    16.4.2 黄金市场的金融功能 264
    16.4.3 我国的黄金流通体制改革 264
    第17章 国际金融 265
    17.1 国际收支 265
    17.1.1 国际收支概念及构成项目 265
    17.1.2 国际收支的调节 268
    17.2 汇率 269
    17.2.1 外汇 269
    17.2.2 外汇市场 273
    17.3 国际金融体系 275
    17.3.1 国际货币体系 275
    17.3.2 国际金融组织 276
    17.3.3 国际信用 279
    17.3.4 金融的国际化 282
    第18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283
    18.1 货币供给 283
    18.1.1 货币供给的口径 283
    18.1.2 货币供给的控制 286
    18.2 货币的需求 289
    18.2.1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289
    18.2.2 货币需求 289
    18.2.3 货币供求的均衡 293
    第19章 通货膨胀 300
    19.1 通货膨胀概述 300
    19.1.1 通货膨胀的定义 300
    19.1.2 通货膨胀的度量 300
    19.1.3 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301
    19.1.4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305
    19.2 通货膨胀的对策 305
    19.2.1 传统的政策调节手段 305
    19.2.2 其他对策 306
    19.2.3 我国的通货膨胀对策 306
    19.2.4 通货紧缩 306
    第20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309
    20.1 财政政策 309
    20.1.1 财政政策的概念 309
    20.1.2 财政政策的功能 309
    20.1.3 财政政策的类型 310
    20.1.4 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310
    20.1.5 财政政策效应 313
    20.2 货币政策 313
    20.2.1 货币政策的概念 313
    20.2.2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314
    20.2.3 通货膨胀目标制 314
    20.2.4 货币政策工具 314
    20.2.5 货币政策效应 316
    20.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318
    20.3.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
    必要性 318
    20.3.2 不同的政策组合 319
    第21章 互联网金融与财税 321
    21.1 相关技术介绍 321
    21.1.1 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321
    21.1.2 Eclipse简介 323
    21.1.3 B/S体系结构介绍 323
    21.1.4 SQL Server 2016简介 324
    21.2 互联网金融 325
    21.2.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325
    21.2.2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328
    21.2.3 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 329
    21.2.4 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331
    21.2.5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334
    21.3 “互联网+”财政 334
    21.3.1 “互联网+”财政的体现 334
    21.3.2 “互联网+”财政的实施 336
    21.4 “互联网+”税务 337
    21.4.1 “互联网+”税务的含义 337
    21.4.2 互联网办税服务厅总体需求 338
    21.4.3 “互联网+”税务优化建议 340
    参考文献 343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