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听力密码  听力密码  新概念美语  单词密码  巧用听写练听力
图书信息

汽车发动机原理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图书详情

    本书根据教育部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要求编写。

    本书系统介绍了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性能评定以及技术进展情况等。主要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燃料与燃烧、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发动机的特性、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和发动机排放与控制等内容。每章前设有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每章后附有知识训练与能力训练。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了针对性与应用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本书可作为车辆工程、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等应用型本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在上述领域从事科研、设计制造、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了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性能评定以及技术进展情况等内容。每章前设有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每章后附有知识训练与能力训练。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加强了针对性与应用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本书可作为车辆工程、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等应用型本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在上述领域从事科研、设计制造、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用书。

    随着汽车发动机性能研究的深入、结构的不断改进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发动机原理的内容更新和补充也成为必然。本书按照汽车类人才培养目标,针对高等教育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而编写。

    本教材内容以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为原则,紧跟汽车发动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在教学内容现代化方面做了尝试。例如,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以电控汽油喷射为主线展开讲述,不再涉及化油器形成混合气的内容,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增添了柴油机燃料喷射系统的电控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每一章的内容我们都融合了汽车发动机近期发展比较成熟的新技术。

    本书在讲解发动机实际循环的基础上,介绍了发动机主要性能与工作过程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各种因素,指出了合理使用发动机、提高发动机性能及实现节能减排的基本途径。本书共9章,包括: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燃料与燃烧、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发动机的特性、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和发动机排放与控制等内容。每章前设有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每章后附有知识训练与能力训练。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汽车类专业教学用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学习和参考。

    本书由山东交通学院陈雯、吴娜任主编。山东交通学院刁立福、郭荣春、张克松、衣丰艳、赵培全等老师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并提供了许多帮助。另外,山东交通学院庄彬、崔胜、张宇、刘伟、杨增、王正坤等为本书的资源建设和插图做了很多有益工作。编写过程中,参阅了许多作者的文献资料,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第1章 工程热力学基础 1
    1.1 热功转换的基础知识 2
    1.1.1 工质的热力状态及其基本状态参数 2
    1.1.2 状态参数坐标图 3
    1.1.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3
    1.1.4 工质的比热容 4
    1.1.5 热力过程 6
    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7
    1.2.1 功、热量和内能 7
    1.2.2 封闭系统能量方程式 9
    1.2.3 开口系统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与焓 10
    1.2.4 熵及温熵图 12
    1.3 气体的热力过程 14
    1.3.1 定容过程 14
    1.3.2 定压过程 16
    1.3.3 定温过程 17
    1.3.4 绝热过程 18
    1.3.5 多变过程 20
    1.4 热力学第二定律 22
    1.4.1 热力循环与热效率 23
    1.4.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几种表述 24
    1.4.3 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24
    本章小结 25
    第2章 发动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 29
    2.1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29
    2.1.1 发动机实际工作过程的简化 29
    2.1.2 三种基本的理论循环 30
    2.1.3 理论循环的评价指标 31
    2.1.4 理论循环的分析和比较 34
    2.2 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37
    2.2.1 实际循环示功图 37
    2.2.2 实际循环过程 38
    2.2.3 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比较 41
    2.3 发动机的指示指标 42
    2.3.1 发动机循环指示功 43
    2.3.2 发动机指示指标 43
    2.4 发动机的有效指标 45
    2.4.1 动力性指标 45
    2.4.2 经济性指标 46
    2.4.3 强化指标 47
    2.5 发动机的环境指标 48
    2.5.1 排气品质 48
    2.5.2 噪声 48
    2.5.3 车内空气污染 48
    2.6 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49
    2.6.1 机械损失 49
    2.6.2 机械效率 49
    2.6.3 机械损失的测定 50
    2.6.4 影响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的
    主要因素 51
    2.7 发动机的热平衡 55
    2.7.1 发动机所耗燃油的热量Q1(kJ/h) 55
    2.7.2 转化为有效功的热量Qe(kJ/h) 55
    2.7.3 热量损失 55
    本章小结 57
    第3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61
    3.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61
    3.1.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62
    3.1.2 换气损失 64
    3.2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66
    3.2.1 充气效率 66
    3.2.2 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66
    3.3 减少进气系统的阻力 69
    3.3.1 减小进气门处的阻力 70
    3.3.2 减小进气道和进气管阻力 76
    3.3.3 减小发动机节气门体部分的阻力 76
    3.3.4 减小空气滤清器的阻力 76
    3.4 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76
    3.4.1 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77
    3.4.2 发动机可变配气定时 78
    3.5 进、排气管的动态效应及进气管长度 83
    3.5.1 进气管的动态效应 83
    3.5.2 可变进气管 86
    3.5.3 惯性可变谐振增压进气系统 86
    3.5.4 排气管的动态效应 87
    3.6 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88
    3.6.1 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及示功图 88
    3.6.2 扫气泵 89
    3.6.3 换气系统的基本方案 90
    3.6.4 换气效率的评价 92
    3.6.5 影响扫气效率的因素 93
    3.6.6 二冲程发动机的应用 93
    本章小结 94
    第4章 燃料与燃烧 98
    4.1 发动机的燃料及使用特性 98
    4.1.1 发动机的燃料 98
    4.1.2 燃料的使用特性 100
    4.1.3 汽油和柴油性能的差异对发动机
    性能的影响 107
    4.1.4 醇类燃料 108
    4.1.5 气体燃料 110
    4.2 燃料燃烧热化学 112
    4.2.1 燃料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 112
    4.2.2 燃料燃烧时所需的空气量 113
    4.2.3 过量空气系数与空燃比 114
    4.2.4 燃料和可燃混合气的热值 115
    4.3 燃料燃烧的基本知识 115
    4.3.1 自燃与点燃 115
    4.3.2 柴油机的低温多级着火过程 116
    4.3.3 汽油机的高温单级着火过程 116
    4.3.4 预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的比较 117
    本章小结 117
    第5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120
    5.1 概述 121
    5.1.1 化油器式汽油机 121
    5.1.2 缸外汽油喷射式汽油机 121
    5.1.3 缸内汽油喷射式汽油机 122
    5.2 发动机各种工况对混合气的浓度要求 122
    5.2.1 稳定工况对混合气的浓度要求 122
    5.2.2 变工况对混合气的浓度要求 123
    5.3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123
    5.3.1 缸外汽油喷射式汽油机混合气
    的形成 123
    5.3.2 缸内直喷式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126
    5.3.3 均质压燃混合气的形成 127
    5.4 汽油机的燃烧室 129
    5.4.1 对汽油机燃烧室的要求 130
    5.4.2 常用典型燃烧室结构特点 132
    5.4.3 其他类型燃烧室 134
    5.5 汽油机燃烧过程 138
    5.5.1 汽油机的正常燃烧 138
    5.5.2 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 145
    5.5.3 汽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因素 148
    本章小结 152
    第6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156
    6.1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156
    6.1.1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156
    6.1.2 燃烧放热规律 159
    6.2 柴油机的燃油喷射与雾化 161
    6.2.1 燃油喷射过程 161
    6.2.2 燃油的雾化和油束特性 167
    6.3 混合气的形成及燃烧室 168
    6.3.1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168
    6.3.2 燃烧室 173
    6.3.3 燃烧过程的影响因素 181
    本章小结 185
    第7章 发动机的特性 187
    7.1 发动机工况与功率标定 187
    7.1.1 发动机工况 187
    7.1.2 发动机性能指标与工作过程参数间
    的关系 189
    7.1.3 发动机标定工况及功率标定 190
    7.2 发动机的负荷特性 190
    7.2.1 汽油机负荷特性 191
    7.2.2 柴油机负荷特性 192
    7.2.3 汽油机、柴油机负荷特性曲线比较 193
    7.2.4 负荷特性试验 194
    7.3 发动机的速度特性 194
    7.3.1 汽油机的速度特性 194
    7.3.2 柴油机速度特性 196
    7.3.3 汽油机、柴油机速度特性曲线对比 199
    7.3.4 发动机扭矩特性 199
    7.3.5 使用外特性 201
    7.3.6 非稳定工况对外特性的影响 202
    7.3.7 速度特性试验 202
    7.4 发动机的万有特性 203
    7.4.1 万有特性 203
    7.4.2 万有特性的制取 203
    7.4.3 万有特性的应用分析 204
    7.4.4 万有特性试验 205
    7.5 发动机调整特性 205
    7.5.1 汽油机调整特性 205
    7.5.2 柴油机调整特性 208
    7.6 柴油机的调速特性 209
    7.6.1 发动机稳定工作原理 209
    7.6.2 调速特性 210
    7.6.3 调速器的工作指标 215
    7.6.4 柴油机调速特性试验 217
    7.7 发动机台架试验 217
    7.7.1 发动机试验的分类及相关标准 217
    7.7.2 发动机试验台简介 218
    7.7.3 发动机功率的测量 219
    7.7.4 燃油消耗率的测量 223
    7.7.5 发动机功率标定及进气修正 225
    本章小结 226
    第8章 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 231
    8.1 发动机增压概述 231
    8.1.1 增压的定义及衡量指标 231
    8.1.2 发动机增压的结构形式及分类 233
    8.2 废气涡轮增压器基本原理 235
    8.2.1 离心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237
    8.2.2 径流式涡轮机的工作原理 242
    8.3 废气能量的利用 245
    8.3.1 发动机排气可用能量 245
    8.3.2 排气涡轮增压系统的基本型式及
    能量利用 246
    8.4 车用增压发动机性能 249
    8.4.1 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联合运行的
    基本特点 249
    8.4.2 增压发动机在结构上的变动 253
    8.4.3 车用增压发动机性能 254
    8.5 汽油机增压技术 259
    本章小结 261
    第9章 发动机排放与控制 263
    9.1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及危害 263
    9.2 发动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形成机理 265
    9.3 汽油机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266
    9.3.1 汽油机排放污染物生成的主要
    影响因素 266
    9.3.2 汽油机的排放污染物的控制 268
    9.4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273
    9.4.1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生成的主要
    影响因素 273
    9.4.2 柴油机的排放污染物的控制 274
    9.5 排放测量与排放法规 278
    9.5.1 排放测量 278
    9.5.2 排放法规 281
    本章小结 285
    附录 常用符号表 286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