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听力密码  听力密码  新概念美语  单词密码  巧用听写练听力
图书信息

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传播与经济开发协同发展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作 者】毕雪燕 赵爽 著 【I S B N 】978-7-5226-1553-0 【责任编辑】王玉梅 【适用读者群】本专通用 【出版时间】2023-06-01 【开 本】16开 【装帧信息】平装(光膜) 【版 次】第1版第1次印刷 【页 数】160 【千字数】146 【印 张】10 【定 价】58 【丛 书】教育科研新技术、新素养、新实践丛书 【备注信息】
图书详情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蕴含着深刻内涵,是人类文明精神价值、智力文化、思维意识的重要体现方式,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作为黄河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传播非遗文化和创造经济价值的双重驱动作用。本书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黄河流域非遗资源及其衍生品,并从非遗衍生品传播与经济开发的国家导向与地方规划方面梳理沿黄九省在非遗区域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上的探索;第三章至第六章从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传播研究与开发实践两方面展开,探索非遗衍生品传播与经济开发的关系,旨在厘清黄河非遗衍生品的经济开发与传播路径协同发展策略,希望对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承有所裨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不仅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路径,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它们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的研发和生产具有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价值,以走入市场、走向大众为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将非遗文化传承和传播与经济开发相融合,实现文化传播功能和经济价值的协同发展,在创造市场经济价值的同时,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出巨大贡献。

    近些年,随着新媒体传播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非遗和非遗衍生品频频“触网”。这不仅影响、改变了非遗文化及其衍生品的受众群体,也使相关部门和非遗传承人在传播非遗文化、经营非遗衍生品的过程中要顺应时代要求,通过新手段、新技术、新方法来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来诸多问题,就非遗的保护和传播而言,品牌塑造意识薄弱、互动缺失等传播效能不足;就非遗衍生品的经济开发而言,许多非遗项目和非遗衍生品的开发大多依靠政府和社会资助,资金不足、分配不均,开发经费投入的“杯水车薪”使不少优秀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难以持续;就非遗的传承而言,许多非遗项目传承人已经老去,传承后继乏人,“人亡艺绝”绝非危言。破解目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所面临的困境,需要“师古而不泥古”,通过拥抱市场需求,将传统技艺与产业化结合,将小众化与大众化相结合,以丰富文化供给不断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基于黄河流域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的非遗衍生品的“不俗”表现与重重困境,本书着重梳理阐述沿黄九省非遗衍生品传播和经济开发协同发展状况,通过对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相关案例的传播和开发实践的分析,旨在厘清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的经济开发与传播路径协同发展策略,希望对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承有所裨益。

    为了维护原作品、原图片相关权宜人的权益,编者均详细备注了出处。未明确列出的所用图片或者作品,如来自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旅游报、中国文化报等网站的图片版权均归属原作品或所有者。在此衷心感谢,所有原作品的相关版权权益人员及所属公司。

    本书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基于区块链的黄河生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编号:2020GGJS102),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唐诗黄河书写及其时代价值研究”(编号:2023ZZJH095),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队研究成果,以及河南省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基地—水文化研究中心成果。

    作 者

    2023年3月

    前言
    第一章 黄河流域非遗资源及其衍生品概述 1
    第一节 黄河流域非遗资源现状 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
    二、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 3
    第二节 黄河流域非遗资源的价值 6
    一、黄河流域非遗资源的文化价值 6
    二、黄河流域非遗资源的经济开发价值 6
    第三节 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文化资源的转化 9
    一、非遗衍生品的诞生及发展 9
    二、黄河非遗衍生品的概念与发展 11
    第二章 非遗衍生品传播与经济开发的国家导向和地方规划 14
    第一节 国家政策导向,非遗活态化传承、保护、发展 14
    第二节 地方政策赋能,非遗区域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22
    第三节 利好政策加持下沿黄九省非遗政策保障体系与格局 36
    一、非遗立法工作有序推进,国家至地方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 36
    二、非遗服务社会化效能提升,国家至地方层面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37
    第三章 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传播与经济开发的关系 42
    第一节 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传播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42
    一、黄河非遗衍生品的传播助力非遗产业升级 42
    二、黄河非遗衍生品的传播增强旅游文化吸引力 43
    三、黄河非遗衍生品的传播推动居民增收 47
    四、黄河非遗衍生品的传播助力产业扶贫模式创新 48
    第二节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传播提供良好环境 52
    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其提供物质保障 52
    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其提供精神支撑 53
    三、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其提供制度保障 54
    第三节 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传播与经济开发互补协同 54
    一、非遗衍生品传播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54
    二、非遗衍生品传播与经济开发协同的路径 57
    第四章 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传播研究 63
    第一节 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传播现状 63
    一、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的传播主体 63
    二、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的传播渠道 69
    三、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的传播效果 74
    第二节 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整体传播特点 75
    一、“国潮化”成为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的创意表达方式 75
    二、“数字化”成为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的创新传播方式 77
    三、“话题化”成为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的议题设置方向 80
    第三节 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传播存在的问题 81
    一、传播主体的传播效能不足 81
    二、非遗衍生品传播模式与市场发展需求的磨合 85
    第五章 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的开发实践 88
    第一节 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的基本开发模式 88
    一、政府主导模式 88
    二、自主经营模式 99
    三、资本介入模式 110
    第二节 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的开发趋势 116
    一、模式探索: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116
    二、消费体验:由“实物”向“虚拟”转变 118
    三、转型升级:由“个体”向“产业”转变 119
    第三节 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122
    一、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122
    二、非遗产业品牌意识不强 123
    三、非遗衍生品权属不明 124
    四、产业化水平低 125
    五、人才培养模式欠佳 128
    第六章 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传播与经济开发协同发展的对策 129
    第一节 推进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利用 129
    一、完善黄河流域非遗资源的调查管理 130
    二、提升黄河流域非遗数字化建设水平 130
    三、推动非遗与国民教育体系融合 131
    第二节 优化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发展布局 134
    一、促进黄河流域非遗产业联动 134
    二、促进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特色发展 135
    三、与国家重大文旅战略融合发展 135
    四、建设非遗产业服务平台 136
    第三节 加强黄河流域非遗人才培养 139
    一、提升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能力 139
    二、完善非遗人才培养体系 140
    三、提升全民非遗文化素养 142
    第四节 加强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的传播推广 143
    一、创新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传播手段 143
    二、拓宽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传播渠道 145
    第五节 加强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开发水平 148
    一、推进黄河流域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148
    二、推动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的深度开发 149
    三、推进黄河流域非遗品牌的分类建设 152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