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

简介
本书特色
前言
章节列表
精彩阅读
下载资源
相关图书
本书系统介绍了我国当前财政金融改革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吸收和借鉴了西方财政金融的理论,比较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阐述与训练,对一些当前的财政金融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兼顾了各层次读者的学习需要。
本书共21章,主要介绍了财政导论、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财政收入、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国际税收、公债、政府与国有企业间财政关系、政府预算、政府间财政关系、金融总论等内容。
本书具有体系新、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既可作为经济类专业和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及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也可供广大财政、税务、金融工作人员学习参考使用,还可供想学习财政金融基本知识的广大读者阅读。
本书系统介绍了我国当前财政金融改革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吸收和借鉴了西方财政金融的理论,比较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阐述与训练,对当前的一些财政金融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兼顾了各层次读者的需要。
本书具有体系新、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既可作为经济类专业和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及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广大财政、税务、金融工作人员学习参考使用,还可以供想学习财政金融基本知识的广大读者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金融工作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正处于财政、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为了满足广大财税金融干部及大专院校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们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借鉴国内外最新的财政金融科研成果,编著了《财政与金融》一书。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当前财政金融改革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吸收和借鉴了西方财政金融的理论,比较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阐述与训练,对一些当前的财政金融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兼顾了各层次读者的学习需要。
《财政与金融》一书,具有体系新、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既可作为经济类专业和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及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也可供广大财政、税务、金融工作人员学习参考使用,还可供想学习财政金融基本知识的广大读者阅读。希望大家结合我国财政与金融领域的改革实践来学习这门课,只有及时关注和了解财政金融改革发展的动向,学会用已学知识去分析所看到的财政金融现象,才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共21章,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张国兴教授、平顶山学院张振江教授担任主编,负责拟纲、修改和总纂;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郜俊钊、张丽华、牛莎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张国兴(第1、2、8、9、10、11、13、14、15、20章)、张振江(第3、4、19章)、郜俊钊(第16、17、18章)、张丽华(第7、12、21章)、牛莎(第5、6章)。为充实教材内容,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方法、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等,在此不一一注明出处,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反映我国财政金融实践的最新进展。但鉴于编著者水平所限,难免存在一些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同行和广大读者予以指正,以便我们进一步的修改。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我们还要感谢在本书诞生的过程中给与我们帮助的所有人。
1.1 财政概述 1
1.1.1 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 1
1.1.2 财政的涵义 1
1.1.3 财政的起源与发展 3
1.1.4 财政属性 4
1.2 公共财政理论 6
1.2.1 社会公共需要 6
1.2.2 公共物品 7
1.2.3 市场失灵 7
1.2.4 财政的必要性 8
1.2.5 公共财政 9
1.2.6 公共财政论的基本观点 10
1.3 财政的职能 12
1.3.1 财政职能的一般表述 12
1.3.2 资源配置职能 12
1.3.3 公平分配职能 13
1.3.4 经济稳定和增长职能 14
第2章 财政支出 16
2.1 财政支出的分类 16
2.1.1 财政支出的含义 16
2.1.2 财政支出的分类及其内容 16
2.2 财政支出的原则 21
2.2.1 量入为出、收支结合的原则 21
2.2.2 统筹兼顾优化支出结构原则 22
2.2.3 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原则 23
2.3 财政支出的规模 24
2.3.1 财政支出规模及其衡量指标 24
2.3.2 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25
2.3.3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理论 27
2.3.4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29
2.4 财政支出效益 31
2.4.1 财政支出效益概念 31
2.4.2 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 32
2.4.3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32
第3章 购买性支出 38
3.1 购买性支出概述 38
3.1.1 购买性支出的性质 38
3.1.2 购买性支出在国民经济中作用 38
3.2 财政投资性支出 39
3.2.1 财政投资性支出概述 39
3.2.2 基础产业的财政投资 41
3.2.3 财政支农投资 48
3.2.4 保障性住房财政支出 51
3.3 社会消费性支出 53
3.3.1 社会消费性支出概述 53
3.3.2 行政管理支出 53
3.3.3 国防支出 54
3.3.4 教育支出 56
3.3.5 科学技术支出 59
3.3.6 其他支出 61
第4章 转移性支出 62
4.1 财政补贴 62
4.1.1 财政补贴的含义及特征 62
4.1.2 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62
4.1.3 财政补贴的主要内容 63
4.1.4 我国的财政补贴概况 64
4.2 社会保障支出 67
4.2.1 社会保障的功能与政府责任 68
4.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69
4.2.3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主要模式 69
4.2.4 社会保障的内容 70
4.2.5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分析 75
4.3 税式支出 77
4.3.1 税式支出的概念 77
4.3.2 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 77
4.3.3 税式支出的经济效应 79
4.3.4 我国税式支出制度的演进和发展 80
第5章 财政收入 82
5.1 财政收入的形式及原则 82
5.1.1 财政收入的意义 82
5.1.2 财政收入的形式 82
5.1.3 财政收入的分类 83
5.1.4 财政收入的原则 83
5.2 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 84
5.2.1 财政收入的社会产品价值构成 84
5.2.2 财政收入的产业构成 85
5.2.3 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 86
5.2.4 财政收入的地区构成 86
5.3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87
5.3.1 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 87
5.3.2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87
第6章 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 90
6.1 税收原理 90
6.1.1 税收的概念及术语 90
6.1.2 税收的分类 93
6.1.3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94
6.1.4 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96
6.1.5 税收的效应 97
6.2 税收制度 99
6.2.1 税收制度的组成和发展 99
6.2.2 商品课税 101
6.2.3 所得课税 109
第7章 国际税收 120
7.1 国际税收概述 120
7.1.1 国际税收的含义 120
7.1.2 国际税收的本质 120
7.1.3 国际税收与相关税收范畴的关系 121
7.1.4 国际税收问题的产生 121
7.1.5 国际税收的发展趋势 122
7.2 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 123
7.2.1 国际重复征税的含义 123
7.2.2 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一般方式 124
7.2.3 避免重复征税的基本方法 124
7.3 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126
7.3.1 国际避税的概念 126
7.3.2 国际避税的成因 126
7.3.3 国际避税的主要手段 127
7.3.4 国际避税的危害 128
7.3.5 反国际避税的措施 129
7.4 国际税收协定 129
7.4.1 国际税收协定及其分类 129
7.4.2 国际税收协定的作用 130
7.4.3 国际税收协定的基本内容 131
7.4.4 国际税收协定的签订 132
第8章 公债 133
8.1 公债概述 133
8.1.1 公债及其由来 133
8.1.2 公债的分类 135
8.1.3 公债的功能 137
8.1.4 公债的负担 138
8.2 公债制度 138
8.2.1 公债的发行 139
8.2.2 公债的偿还 142
8.2.3 我国公债制度的发展历程 143
8.3 公债的经济效应 144
8.3.1 公债无害论与公债有害论的争论 144
8.3.2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评析 145
8.3.3 公债的经济效应分析 146
第9章 政府与国有企业间财政关系 148
9.1 政府投资概述 148
9.1.1 政府投资的概念 148
9.1.2 政府投资的原则 148
9.1.3 政府投资的职能 148
9.1.4 政府投资的范围 149
9.1.5 政府投资的评价 150
9.2 国有资产管理 151
9.2.1 国有资产的概念 151
9.2.2 国有资产分类 151
9.2.3 国有资产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53
9.2.4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 154
9.2.5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155
9.3 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 156
9.3.1 几个重要的重组概念 156
9.3.2 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涵义辨析 160
9.4 国有企业分配制度 162
9.4.1 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的涵义 162
9.4.2 国有资产收益的概念 162
9.4.3 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163
9.4.4 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 164
第10章 政府预算 167
10.1 政府预算概述 167
10.1.1 政府预算的含义 167
10.1.2 政府预算的分类 168
10.1.3 政府预算的体系 169
10.1.4 政府预算的原则 170
10.2 国家预算法 171
10.2.1 国家预算法的含义 171
10.2.2 国家预算法的指导思想 172
10.2.3 国家预算法的内容 172
10.2.4 我国《预算法》的修改 175
10.3 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 176
10.3.1 政府预算的编制 176
10.3.2 政府预算的审查和批准 177
10.3.3 政府预算的执行 178
10.3.4 政府决算 180
10.4 政府非税收入 180
10.4.1 政府非税收入的含义 180
10.4.2 政府非税收入的内容 181
10.4.3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183
10.4.4 加强非税收管理的对策 184
第11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186
11.1 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186
11.1.1 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及构成 186
11.1.2 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及意义 186
11.1.3 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187
11.1.4 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188
11.1.5 财政分权的优势与不足 190
11.2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 192
11.2.1 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实质 192
11.2.2 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 193
11.2.3 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 193
11.2.4 预算管理体制类型的制约因素 196
11.2.5 预算管理体制的收支划分形式 196
11.3 中国分税制 199
11.3.1 分税制的理论基础 199
11.3.2 我国分税制的指导思想 200
11.3.3 我国实行分税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的根本原因 201
11.3.4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02
11.3.5 分税制的运行分析 203
11.3.6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思路 204
第12章 金融总论 206
12.1 概述 206
12.1.1 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206
12.1.2 货币流通 207
12.2 货币制度 213
12.2.1 货币的起源 213
12.2.2 货币的职能 216
12.2.3 货币制度的构成 218
12.2.4 人民币制度 220
12.3 信用 221
12.3.1 信用的基本问题 221
12.3.2 现代信用的活动基础 223
12.3.3 现代信用的形式 224
12.4 利息与利息率 226
12.4.1 利息 226
12.4.2 利息率 226
12.4.3 利息率的决定 227
第13章 金融机构体系 229
13.1 金融体系的概述 229
13.1.1 金融体系的构成 229
13.1.2 西方国家金融体系的构成 230
13.2 我国的金融体系 232
13.2.1 中国人民银行 233
13.2.2 政策性银行 234
13.2.3 商业银行 236
13.2.4 非银行金融机构 238
13.2.5 保险公司及外资金融机构 239
第14章 中央银行 240
14.1 概述 240
14.1.1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 240
14.1.2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241
14.2 中央银行的监管 243
14.2.1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制度 243
14.2.2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245
14.2.3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246
第15章 商业银行业务 249
15.1 商业银行的概述 249
15.1.1 商业银行的类型 249
15.1.2 商业银行的组织 251
15.1.3 中国商业银行的类型与组织 253
15.2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253
15.2.1 负债业务 253
15.2.2 其他负债业务 255
15.3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255
15.3.1 资产业务 255
15.3.2 我国的银行贷款 257
15.3.3 证券投资 258
15.3.4 租赁业务 258
15.4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258
15.4.1 中间业务 258
15.4.2 表外业务 261
15.5 金融创新 262
15.5.1 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263
15.5.2 金融创新的种类 263
15.6 经营原则与管理 264
15.6.1 经营原则 264
15.6.2 商业银行的管理 265
第16章 金融市场 268
16.1 概述 268
16.1.1 金融市场的构成 268
16.1.2 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 268
16.1.3 金融市场的类型 269
16.2 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工具 270
16.2.1 金融工具 270
16.2.2 金融衍生工具 274
16.3 证券市场 278
16.3.1 初级市场与二级市场 278
16.3.2 新证券的发行 279
16.3.3 证券交易所和店头交易 279
16.3.4 证券交易方式 280
16.3.5 证券的价格 282
第17章 国际金融 284
17.1 国际收支 284
17.1.1 国际收支概念及构成项目 284
17.1.2 国际收支的调节 288
17.2 汇率 289
17.2.1 外汇 289
17.2.2 外汇市场 293
17.2.3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295
17.3 国际金融体系 296
17.3.1 国际货币体系 296
17.3.2 国际金融组织 297
17.3.3 国际信用 300
17.3.4 金融的国际化 303
第18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304
18.1 货币供给 304
18.1.1 货币供给的口径 304
18.1.2 货币供给的控制 307
18.2 货币的需求 310
18.2.1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310
18.2.2 货币需求 310
18.2.3 货币供求的均衡 314
第19章 通货膨胀 321
19.1 通货膨胀概述 321
19.1.1 通货膨胀的定义 321
19.1.2 通货膨胀的度量 321
19.1.3 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322
19.1.4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326
19.2 通货膨胀的对策 329
19.2.1 传统的政策调节手段 329
19.2.2 其他对策 329
19.2.3 中国的通货膨胀对策 330
19.2.4 通货紧缩 330
第20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333
20.1 财政政策 333
20.1.1 财政政策的概念 333
20.1.2 财政政策的功能 333
20.1.3 财政政策的类型 334
20.1.4 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334
20.1.5 财政政策效应 337
20.2 货币政策 337
20.2.1 货币政策的概念 337
20.2.2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337
20.2.3 通货膨胀目标制 338
20.2.4 货币政策工具 338
20.2.5 货币政策效应 341
20.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342
20.3.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
必要性 342
20.3.2 不同的政策组合 344
第21章 金融财税电子化 345
21.1 相关技术介绍 345
21.1.1 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345
21.1.2 ASP.NET简介 347
21.1.3 B/S体系结构介绍 347
21.1.4 SQL Server 2005 简介 348
21.2 金融电子化 349
21.2.1 我国金融电子化现状 349
21.2.2 金融电子化的风险分析 351
21.2.3 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趋势 354
21.2.4 金融电子化风险的防范 358
21.3 财税电子化 360
21.3.1 电子税务的涵义 360
21.3.2 网络电子申报系统总体结构 361
21.3.3 电子申报系统的部分实现 363
21.3.4 有效促进财税电子化建设的措施 365
21.3.5 所取得的成效 367
参考文献 368
- 零基础玩转国产大模型DeepSeek [徐永冰 张帅 编著]
- 网络工程师5天修炼(适配第6版考纲) [主编 朱小平 施游]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32小时通关(适用第4版考纲) [薛大龙]
-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32小时通关(适配第2版考纲) [薛大龙 刘伟]
- 土木工程材料检测实训 [洪晓江 达则晓丽 钱波]
- 科技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实用教程 [李振华]
- 传统山水画论解读与实践 [陈钠 著]
- Python数据库编程 [主编 殷树友 邢 翀]
- 计算机基础实训指导 [主编 袁春萍 朱妮]
- 嵌入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数字教材) [主编 胡娜 杨国勇 晏廷荣]
- Vienna整流器技术 [桂存兵 著]
- 变频器与伺服应用 [陈刚 叶云飞]
- 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 [汤琳 李敏]
- 炉边夜话——深入浅出话AI [汪建 著]
- 电商运营与管理 [钟肖英 陈潇]
- 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主编 姜春磊 陈虹洁]
- 信息技术基础(Windows 10+WPS Office)(微课版) [主编 石利平 田辉平 谢盛嘉]
- 人工智能应用 [主编 陈 萍 刘培培 陈孟军]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主编 刘志坚]
- 高级办公应用项目教程 [主编 屈晶 赵成丽]
- 微信小程序开发项目实战(微课版) [主编 黄龙泉 郭峰 朱倩]
- 企业档案工作实战宝典百问百答 [华俊 卢秀英 邵甜甜 著]
-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 [主编 唐继勇 叶坤 孙梦娜]
- 大学生创业基础 [主编 王丽莉 王 杨]
- 船舶辅机 [主编 王连海 于洋 姜淑翠]
- 大学生就业指导 [主编 王丽莉 董宴廷]
- 系统架构设计师章节习题与考点特训 [主编 薛大龙 邹月平]
- 高校学生工作探索与实践 [郭亮 著]
- 大学生情商管理 [方雄 著]
- 2023年长沙市会展业发展报告 [主编 周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