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听力密码  听力密码  新概念美语  单词密码  巧用听写练听力
图书信息

衡水湖生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作 者】石宝军 【I S B N 】978-7-5170-2740-9 【责任编辑】李炎 【适用读者群】科技 【出版时间】2015-03-02 【开 本】16开 【装帧信息】平装(光膜) 【版 次】第1版第1次印刷 【页 数】240 【千字数】318 【印 张】15 【定 价】69 【丛 书】 【备注信息】
图书详情

    本书主要是对衡水湖生态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深层次地考察衡水湖生态文化对于衡水湖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一是从历史精神与人文精神角度考察文化如何彰显其“生态”特质;二是从内在文化精神和生态学角度解读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特质在生态文化中的体现,并从中寻求构建新的文化观念;三是从与现实的联系中关注文化转型期文化精神的缺失问题等。

    达尔文曾说,自然产品比人类产品更真实,更能无限地适应极其复杂的生活环境。

    孔子言:“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曰:“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要将仁爱之精神惠及自然万物。这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之规范,也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

    在我国,古人很早就懂得规范管理采伐林木和猎取鸟兽等行为,如今社会所采取的“休渔”、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有节制地取用自然资源的举措,无不反映和折射出我国先民就已开始并延续至今的种种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之思想渊源。然而,20世纪中期以来,局部性生态问题在空间上已突破国家和区域疆界而扩展演变成全球性生态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生态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不科学的生态文化观念。但从目前来看,生态文化还远未成为社会的主流行为取向和惯性力量,尚未对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形成有效的内在约束和自主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传播、培育和积极推进,实现它在整体社会体系中的共识、生成和发展。

    继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后,党的十八大再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一方面,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及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另一方面,坚持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指导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要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使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就必须大力弘扬和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引领和支撑着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基于生态文化观念,建设生态文化城市的案例不胜枚举,但围绕内陆湿地文化现状进行的相关研究还比较鲜见。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其所处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核心重要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越来越受到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而位于京津冀都市圈核心重要区域的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生态系统完整的内陆淡水湿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的重要调蓄枢纽,是距首都仅250km的国家重要湿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对北京、天津、石家庄、衡水等城市空气起到了过滤和调节功能,在调节气候、控制污染、蓄水防洪,乃至文化旅游、人文环境互补和疏解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对衡水湖湿地的生态文化建设研究目前尚处空白,专题开展对衡水湖生态文化的深入研究,并借助衡水湖生态文化研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已逐渐提到了议事日程。

    近年来,衡水湖湿地的保护工作引起了中央高层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关注,党和政府把衡水湖作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战略工程,中央领导也对此多次作了重要批示。与湿地保护和建设的“硬条件”工程相比,文化“软条件”的示范效应更应引起注意,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常委会工作报告将保护和建设衡水湖湿地列入报告内容,衡水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保护和建设衡水湖湿地,其生态文化建设与发展愈显重要。发展生态文化、提高人的生态文化素养、构建生态文化建设模式,能够有效地与湿地保护和建设结合起来,形成节约型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因此,《衡水湖生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将在以上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从人类生态学的视角看,衡水市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北省虽居于下游地位,但文化底蕴却十分厚重,人文气息浓郁。在重经济轻生态、重发展轻环保的发展潮流中,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得以保全下来,让我们看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已实属不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和谐愈加显得弥足珍贵,而衡水湖湿地生态文化恰恰就是此方面的重要见证之一。

    深层次地考察衡水湖生态文化对于衡水湖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一是从历史精神与人文精神角度考察文化如何彰显其“生态”特质;二是从内在文化精神和生态学角度解读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特质在生态文化中的体现,并从中寻求构建新的文化观念;三是从与现实的联系中关注文化转型期文化精神的缺失问题等。

    就本质而言,生态文化建设是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建设,是构筑生态城市内在之魂的工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已开始进入一个迅速、跨越式发展新阶段。发展生态文化,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对于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必将给我国区域及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衡水市“水市湖城”的发展战略和“滨湖宜居”的城市定位与生态文化的构建是和谐共融的,因而,坚持长期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同样,生态文化模式的构建对地区和城市发展,乃至于对相关产业、就业、社会生活等方面都能产生整体性影响。一旦自然、健康的生态文化模式形成并得以传承,将会形成巨大的无形财富,造福当代和未来社会。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课题组将湿地保护与文化发展相结合,把生态文化建设融合于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工作之中,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我们的建设性意见,旨在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文化产业企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生态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态文化特征。我国生态文化建设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深入分析研究衡水湖生态文化、提出生态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生态文化的一般路径,不仅有利于区域文化与经济的科学发展,而且也将对其他地区生态文化的构建起到示范作用,使生态文化建设和发展更加广泛、有效地普及开来,以推动我国生态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我们也希望能在这一方面抛砖引玉,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作为《衡水湖生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本书的完成来自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分工合作。我负责了全书的策划、统稿、撰写和修订工作,郑艳玲、王立科、高春菊协助我负责全书的初期统稿工作,郭丹、石龙、于敏承担了全书的校对和部分后期统稿工作。具体各章撰写分别是:第1章(石宝军、郑艳玲)、第2章(郭丹、石龙)、第3章(郑艳玲、高建山)、第4章(梁晓辉)、第5章(王立科、石宝军)、第6章(石龙)、第7章(王立科、石龙)、第8章(路培、高春菊、石宝军)、第9章(高春菊、李琳)、第10章(李琳、石宝军)、第11章(石宝军、王文书)、第12章(石宝军)。

    书中插图和衡水湖景、花鸟摄影图片由刘贺明、石宝宁、王东飞、刘晓辉、闫志勇、王艳真等友情提供。书中所有调研数据、列表等得到了多位同行、友人的鼎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书稿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河北省社科联、衡水学院、衡水市发改委、衡水滨湖新区管委会等部门单位领导,以及京津冀多位专家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搁笔之际,诚惶诚恐,因水平所限,难免多有疏漏之处,请读者谅解。

    第1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意义及其应用前景 3
    1.3.1 研究意义 3
    1.3.2 研究应用前景 4
    1.4 国内外生态文化研究概述 4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4.2 对生态文化研究现状的评述 7
    1.5 本书的主要内容 8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0
    1.6.1 研究方法 10
    1.6.2 研究思路 10
    1.7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11
    主要参考文献 11
    第2章 生态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3
    2.1 生态文化相关概念 13
    2.1.1 生态 13
    2.1.2 文化 14
    2.1.3 可持续发展 16
    2.1.4 生态文明 17
    2.1.5 文化生态 19
    2.2 生态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21
    2.3 生态文化的特征 25
    2.4 生态文化的功能 27
    主要参考文献 31
    第3章 知识图谱视野下的我国生态文化主题研究 33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4
    3.1.1 数据来源 34
    3.1.2 研究方法 34
    3.2 我国生态文化主题研究热点 34
    3.2.1 分析过程 34
    3.2.2 分析结果 35
    3.3 我国生态文化主题研究热点的演变 37
    3.4 分析与讨论 42
    主要参考文献 42
    第4章 跨界视域下的衡水湖生态文化建设 44
    4.1 “跨界”概念的提出 44
    4.1.1 “跨界”的内涵及文化表现 44
    4.1.2 文化领域雅俗分流是文化跨界的基础背景 45
    4.1.3 生态文化是文化跨界的终极状态 46
    4.2 雅俗文化的生成及发展 47
    4.2.1 “雅”与“俗”的分流冲击文化生态 47
    4.2.2 雅俗观念导致文化生态的“一元化” 51
    4.2.3 雅俗观念的传统形式 52
    4.3 雅俗文化的现代生态 54
    4.3.1 通俗文化的勃兴 55
    4.3.2 雅俗界限的跨越 57
    4.3.3 雅俗文化的生态共存 58
    4.4 对雅俗关系的理性审视 60
    4.4.1 对文化雅俗之分的客观认识 61
    4.4.2 雅俗互动:文化“跨界”的生态之维 64
    4.4.3 价值取向上的探讨 66
    主要参考文献 70
    第5章 衡水湖湿地生态资源发展概况 72
    5.1 衡水湖概况 72
    5.2 衡水湖湿地的意义与作用 75
    5.2.1 国内湿地概况 75
    5.2.2 衡水湖湿地的价值 76
    5.3 衡水湖自然生态资源 77
    5.3.1 植被资源 78
    5.3.2 动物资源 78
    5.3.3 湿地生态系统 81
    5.4 衡水湖文物古迹资源 81
    5.5 衡水湖湿地面临的威胁 89
    5.5.1 水资源短缺、湿地面积萎缩 89
    5.5.2 湿地生态功能退化 91
    5.5.3 湿地环境污染 91
    5.5.4 外来物种入侵 92
    5.5.5 高密度的人口 92
    5.5.6 周边城市化的影响 92
    主要参考文献 93
    第6章 衡水湖生态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则 94
    6.1 衡水湖生态文化体系的构成 94
    6.2 衡水湖生态文化发展与建设的指导思想 95
    6.3 衡水湖生态文化发展战略目标 96
    6.4 衡水湖生态文化发展与建设的基本原则 97
    主要参考文献 97
    第7章 衡水湖生态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98
    7.1 衡水湖生态文化建设与湿地保护 98
    7.2 衡水湖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99
    7.3 衡水湖生态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00
    7.3.1 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100
    7.3.2 繁荣文化交流 101
    7.3.3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02
    7.4 衡水湖生态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102
    主要参考文献 105
    第8章 衡水湖生态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与实现路径 106
    8.1 衡水湖生态规划构想 107
    8.1.1 衡水湖生态规划的目标 107
    8.1.2 衡水湖生态规划的理念规划 108
    8.1.3 衡水湖生态规划的管理规划 112
    8.2 衡水湖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 112
    8.2.1 生态旅游的内涵与特点 112
    8.2.2 衡水湖生态旅游的意义 114
    8.2.3 衡水湖发展生态旅游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115
    8.2.4 衡水湖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20
    8.3 衡水湖低碳景观设计 152
    8.3.1 低碳景观概述 152
    8.3.2 衡水湖低碳景观规划战略 153
    8.3.3 衡水湖低碳景观设计 153
    8.4 衡水湖水资源管理与水文化建设 155
    8.4.1 衡水湖水资源管理 155
    8.4.2 水文化概念界说 156
    8.4.3 衡水湖水文化概念 157
    8.4.4 衡水湖水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61
    8.5 衡水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 164
    8.5.1 树立和谐的经济发展理念 165
    8.5.2 经济增长方式向生态化转变 166
    8.5.3 提升绿色消费意识水平 166
    主要参考文献 166
    第9章 衡水湖生态文化精神层面的建设与实现路径 169
    9.1 衡水湖历史人文资源 169
    9.1.1 衡水湖生态文化发生的土壤—人文精神 169
    9.1.2 衡水湖生态文化的载体—文化资源 171
    9.2 衡水湖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挖掘与整理 173
    9.2.1 从行为之中挖掘传统生态文化 173
    9.2.2 从学说思想中挖掘传统生态文化 175
    9.3 衡水湖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挖掘与继承 182
    9.3.1 城市记忆 183
    9.3.2 城市记忆与文化问题 184
    9.3.3 以文化传承的形式保留城市记忆 185
    9.4 衡水湖生态文化精神层面建设的实现路径 186
    9.4.1 生态价值观的树立与思维转变 186
    9.4.2 衡水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190
    9.4.3 衡水湖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94
    9.4.4 培养生态文化理论研究的人才队伍 195
    9.4.5 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居民生态意识水平 197
    9.4.6 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引导生态保护行为 199
    主要参考文献 200
    第10章 衡水湖生态文化制度层面的建设与实现路径 203
    10.1 政府执政管理行为的生态化 203
    10.1.1 将和谐发展理念贯穿于政府执政行为中 204
    10.1.2 加强生态政治的法制化建设 205
    10.1.3 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筹协调机制 205
    10.2 综合决策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的构建 206
    10.3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 208
    10.4 有效保护与合理规划、科学开发 210
    主要参考文献 212
    第11章 衡水湖湿地的开发与应用 213
    11.1 衡水湖生态示范区重点项目 213
    11.2 衡水湖生态旅游发展 214
    11.2.1 近6年衡水湖客流量及客流人群分析 214
    11.2.2 衡水湖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形成 215
    11.3 衡水湖重大发展规划 215
    11.3.1 总体规划 215
    11.3.2 生态旅游规划 216
    11.3.3 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216
    11.3.4 湿地恢复与保护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16
    11.4 衡水湖北董子书院建设规划[1][2] 216
    11.4.1 建设意义 216
    11.4.2 项目选址 217
    11.4.3 目标定位 217
    11.4.4 历史渊源 217
    11.4.5 设计依据 217
    11.4.6 设计原则 217
    11.4.7 总平面配置 218
    11.4.8 院外民俗街与植被 219
    11.4.9 书院作用发挥 219
    11.5 衡水湖东肖家镇《平原枪声》红色旅游项目规划 220
    11.5.1 项目建设意义 220
    11.5.2 项目建设的文化资源优势 221
    11.5.3 《平原枪声》影视基地 221
    11.5.4 平原游击战纪念馆 221
    11.5.5 配套设施 221
    11.6 衡水湖南在建冀州古城恢复改造项目 222
    11.6.1 冀州古城遗址概况 222
    11.6.2 冀州市旅游项目规划概况 222
    11.6.3 冀州市古城恢复改造项目进展 222
    11.6.4 配合古城恢复改造项目,开发旅游产品 223
    主要参考文献 224
    第12章 结论和展望 225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