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听力密码  听力密码  新概念美语  单词密码  巧用听写练听力
图书信息

计算机辅助教育测量与评价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作 者】蔡旻君 刘仁云 【I S B N 】978-7-5084-7456-4 【责任编辑】 【适用读者群】本科 【出版时间】2010-05-01 【开 本】16开 【装帧信息】平装(光膜) 【版 次】第1版第1次印刷 【页 数】240 【千字数】371 【印 张】15 【定 价】28 【丛 书】21世纪高等院校创新精品规划教材 【备注信息】
图书详情

    为适应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日益普及,及对教育领域测量与评价手段的影响,本书改变以往教育测量与评价教科书单纯地讲解测量原理与方法的缺陷,将各种评价信息搜集、整理后,在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时与相应的计算机统计软件结合起来介绍,然后用具体案例的分析示范和统计软件的使用说明,成为一体化的内容。

    在介绍社会学研究领域广为流行的SPSS软件(含Amos)应用的基础上,介绍S-P表综合评价、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技能性测评与网络化评价,以及计算机自动评分等计算机辅助评价的具体应用。

    依据计算机技术的特性,将计算机化搜集信息、计算机化处理信息和计算机化评价信息的功能融入各个章节,通过对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加工整理,形成了统计软件——计算机测试——计算机化阅卷的设计思路。

    本书包含三大块内容:

    (1)介绍SPSS统计软件的信息处理功能。

    (2)介绍计算机程序S-P表综合评价和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理论和应用。

    (3)介绍计算化考试与阅卷的应用和发展。

    除此之外,本书作者也希望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实现更多的测量与评价思想,所以对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也进行了较系统地介绍。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研究和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已成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当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事业和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教育督导工作离不开它,学校管理工作离不开它,教育决策也离不开它,人才选拔与录用更是离不开它。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和教师对这一领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而这正是教育测量和评价实践与研究的生命源泉。

    计算机技术和教育测量与评价思想的融合引发了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深刻变革。从经典测验到项目反应理论、从常模参照测验到标准参照测验、从学业成就到能力素质测验、从终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都有应用计算机辅助评价的案例。显然,传统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材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如何将计算机辅助评价的思想与技术进行梳理并加以整合、系统介绍是当前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的一项工作。

    应此需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通过群力合作完成了这部《计算机辅助教育测量与评价》。依据计算机技术的特性,将计算机化搜集信息、计算机化处理信息和计算机化评价信息的功能融入各个章节,通过对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加工整理,形成了统计软件——计算机测试——计算机化阅卷的设计思路。具体而言,本书包含三大块内容:

    (1)介绍SPSS统计软件的信息处理功能。

    (2)介绍计算机程序S-P表综合评价和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理论和应用。

    (3)介绍计算化考试与阅卷的应用和发展。

    除此之外,本书作者也希望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实现更多的测量与评价思想,所以对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也进行了较系统地介绍。

    当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计算机辅助评价的内容远非本书所涉及的领域,而且本书的主旨也并非单纯追求测量与评价的技术化。学习者如欲对计算机辅助评价的技术作深入研究并运用某些具体方法,当求助于浩瀚的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文献及各种测量与评价研究报告。

    本书主要章节由蔡旻君、刘仁云、杨学良、马光仲共同完成,俞树煜博士、吕晓娟博士和王娟副教授也参与了相关内容的策划和编写,并为统稿、定稿付出了很多心血。

    本教材的出版得益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各位领导,尤其是李建珍博士的帮助和指点,也得益于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还要感谢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2006级和2007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鼓励和帮助,特别是陈霏、赵家应、朱娟娟、马小丹、郝雅琪、陈媞、谭清明等同学在全书统稿和资料搜集方面提供的帮助,在此也深表谢意。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计算机辅助评价》或《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研究生、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督导人员的参考读物。由于作者经验和学识所限,难免存在缺点与错误,真诚希望读者给予指正。

    本书参考、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其中主要来源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如有遗漏,恳请原谅。

    编 者

    2010年4月

    前言

    第1章 计算机辅助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 1
    1.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产生 1
    1.1.1 教育测验的兴起 1
    1.1.2 美国的教育测验运动 2
    1.1.3 “八年研究”与教育评价的诞生 3
    1.2 计算机辅助评价的定义与分类 5
    1.2.1 计算机辅助评价(CAA)的定义 5
    1.2.2 计算机辅助评价(CAA)的分类 6
    1.3 计算机辅助评价的发展 8
    1.3.1 从经典测验(CTT)到项目反应
    理论(IRT) 8
    1.3.2 从常模参照测验到标准参照测验 9
    1.3.3 从学业成就到能力素质测验 10
    1.3.4 从终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 11
    1.4 第四代教育评价的兴起 12
    1.4.1 第四代教育评价的内涵 12
    1.4.2 第四代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 14
    1.4.3 将评价融入学习环境的设计 15
    习题一 17
    第2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 18
    2.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18
    2.1.1 教育测量及其数据类型 18
    2.1.2 教育评价及其标准 19
    2.1.3 教育评价的类型 21
    2.1.4 我国两种基本的教育评价制度 22
    2.2 教育评价对象的抽样技术 24
    2.2.1 抽样的方法 24
    2.2.2 样本数量的确定 26
    2.3 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8
    2.3.1 指标体系的设计 28
    2.3.2 指标体系权集的确定 32
    2.3.3 聚类分析及其SPSS操作 36
    2.4 教育评价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43
    2.4.1 教育评价资料搜集的方法 43
    2.4.2 教育评价资料分析的方法 46
    习题二 50
    第3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分析 51
    3.1 信度 51
    3.1.1 同质性信度 51
    3.1.2 分半信度 55
    3.1.3 再测信度 56
    3.1.4 评分者的信度 57
    3.2 效度 57
    3.2.1 内容效度 58
    3.2.2 结构效度 58
    3.2.3 因素分析的SPSS操作 60
    3.2.4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应用例举 69
    3.2.5 效标关联效度 74
    3.2.6 效度与信度的关系 77
    3.3 难度 78
    3.3.1 难度系数的计算办法 78
    3.3.2 难度的转换 79
    3.3.3 难度对测验的影响 80
    3.4 区分度 81
    3.4.1 区分度的意义 81
    3.4.2 区分度的计算 82
    3.4.3 区分度对测验的影响 84
    习题三 86
    第4章 测验分数等值及其常模量表的建立 87
    4.1 测验分数等值及其常模 87
    4.1.1 测验等值的含义 87
    4.1.2 测验分数等值的方法 87
    4.1.3 常模 88
    4.2 百分等级常模的建立 89
    4.2.1 百分等级常模的意义 89
    4.2.2 百分等级常模的建立方法 89
    4.3 标准分数常模的建立 94
    4.3.1 标准分数的定义 94
    4.3.2 标准分数常模的建立方法 96
    习题四 97
    第5章 测验分数的描述统计 98
    5.1 频数分布 98
    5.1.1 数据的基本类型 98
    5.1.2 频数分布表 98
    5.1.3 频数分析的SPSS例解 100
    5.1.4 频数分布图的SPSS操作 105
    5.1.5 运用SPSS对多选题的描述统计 111
    5.2 样本的数字特征 113
    5.2.1 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 113
    5.2.2 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 114
    5.2.3 数据分布的形态 117
    5.2.4 计算样本数字特征的SPSS例解 120
    习题五 123
    第6章 教育评价信息的推断性统计 124
    6.1 统计量的分布 124
    6.1.1 总体的描述 124
    6.1.2 样本均值的分布 124
    6.1.3 样本方差的分布 125
    6.1.4 t统计量 126
    6.1.5 F统计量 126
    6.2 参数估计 127
    6.2.1 参数点估计 127
    6.2.2 参数区间估计 127
    6.3 参数假设检验 128
    6.3.1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129
    6.3.2 假设检验的几个基本概念 130
    6.3.3 单总体的Z检验和t检验 132
    6.3.4 两总体的t检验 133
    6.4 非参数检验 137
    6.4.1 x2检验 137
    6.4.2 单一样本K-S检验 140
    6.4.3 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141
    6.4.4 两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142
    习题六 144
    第7章 教育评价信息的方差分析 145
    7.1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145
    7.1.1 方差分析概述 145
    7.1.2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145
    7.1.3 方差分析的假设检验 146
    7.1.4 因素的主效应和因素之间的交互
    作用 147
    7.1.5 协方差分析 148
    7.2 方差分析的基本过程 148
    7.2.1 SPSS方差分析过程简介 148
    7.2.2 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149
    7.2.3 两因素方差分析 151
    7.2.4 相互关联的多因变量方差分析 155
    7.2.5 重复测量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160
    7.3 方差秩分析 164
    7.3.1 独立样本的方差秩分析 164
    7.3.2 相关样本的方差秩分析 165
    习题七 166
    第8章 标准参照测验及其鉴定 168
    8.1 标准参照测验及其分数解释 168
    8.1.1 标准参照测验的含义 168
    8.1.2 标准参照测验与常模参照测验的
    联系和区别 168
    8.1.3 标准参照测验分数的解释 169
    8.2 标准参照测验分界分数线确立的方法 171
    8.2.1 判断法 172
    8.2.2 判断经验法 174
    8.2.3 经验判断法 175
    8.3 标准测验的有效性分析 177
    8.3.1 测题质量评定 177
    8.3.2 测验信度的估计 178
    8.3.3 测验效度的分析 180
    8.4 计算机程序化S-P表综合评价 181
    8.4.1 S-P表的基本概念 181
    8.4.2 S-P表的特点 182
    8.4.3 S-P表的生成过程 183
    8.4.4 S-P表的应用分析 186
    习题八 188
    第9章 项目反应理论及其应用 189
    9.1 项目反应理论概述 189
    9.1.1 项目反应理论的产生 189
    9.1.2 项目反应理论的含义 190
    9.1.3 项目反应理论的发展 191
    9.1.4 项目反应理论基础模型例举 192
    9.2 项目反应模型的参数估计 193
    9.2.1 项目参数已知的能力参数估计 193
    9.2.2 联合极大似然估计 194
    9.3 项目和测验的信息函数 195
    9.3.1 项目信息函数 195
    9.3.2 测验信息函数 196
    9.3.3 项目反应理论参数计算软件IRTP
    简介 196
    9.4 项目反应理论的应用 201
    9.4.1 题库建设 201
    9.4.2 题目参数等值 203
    9.4.3 标准参照性测验的编制 204
    习题九 205
    第10章 计算机辅助教育测量与评价应用例举 206
    10.1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 206
    10.1.1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意义 206
    10.1.2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原理 206
    10.1.3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实现条件
    与施测程序 207
    10.1.4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编制步骤及
    策略 209
    10.1.5 基于MET-CATS系统的自适应
    测试 212
    10.2 技能性测评与网络化评价 213
    10.2.1 IT技能性测评 213
    10.2.2 网络化评价 215
    10.2.3 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
    简介 216
    10.3 计算机化阅卷 221
    10.3.1 电子阅卷 221
    10.3.2 网上评卷 222
    10.3.3 计算机自动评分 222
    习题十 225
    附录 226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